来源:金融时报
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5日下午就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关政策举行吹风会,就“贯彻落实《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将在哪些方面着力?如何‘盘活存量用好增量’?怎样继续加强小微企业和‘三农’金融服务”等热点问题,相关金融管理部门负责人一一作答。
十大措施八大领域
盘活存量用好增量
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介绍,贯彻落实《指导意见》,将采取十项措施“盘活存量”、在八大重点领域“用好增量”。
“盘活存量”十项重点措施包括: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,主要是用再贷款、再贴现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进行引导;创新外汇储备运用,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;探索发行企业优先股;定向开展重组企业的并购贷款,并适当延长其贷款期限;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;扩大不良贷款处置自主权,支持银行开展不良贷款转让和自主核销;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;拓宽保险资金运用范围;引导银行理财产品对接实体项目;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。
“用好增量”的八大重点领域是:支柱产业,包括先进制造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、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、劳动密集型产业、服务业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绿色环保产业等;过剩行业中的消化转移类企业,有竞争力、有市场、有效益的企业和产品;小微企业,特别是科技型、创新型、创业型小微企业;“三农”领域,重点是农户、农业现代化产业,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业;居民消费;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产业;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;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、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。
杨家才强调,这次明确扩大银行不良贷款的自我处置权,包括转让核销,有利于增强银行自我消化吸收风险的能力。
对于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,杨家才解释,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层次:一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;二是允许发展成熟、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规定的最低股比要求内,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持股比例;三是试办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、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。
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还表示,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金融机构,之所以强调投资者要自担风险,主要是为了防范道德风险,防止金融机构经营失败的风险外溢。这既符合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相一致的市场原则,也避免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,出现风险处置真空,或者演化成依赖国家信用提供隐性担保。关于具体的探索方向,可以考虑通过有关制度安排,确保主发起人拥有承担金融机构经营失败风险的能力,同时对此类金融机构的负债业务进行分类管理,有效地控制风险敞口。
继续加强小微企业
和“三农”金融服务
银监会政策法规部主任黄毅表示,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后,银监会、人民银行,还有其它的金融监管部门在加强“三农”领域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,督促引导金融业加强对“三农”领域的金融服务。
这些措施包括: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“三农”专项金融债;扩大林权抵押贷款,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、宅基地使用权和大中型农机具抵押贷款试点;对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;支持农业银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,逐步扩大县域“三农金融事业部”试点省份范围;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;支持经中央批准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;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,推广菜篮子工程保险、渔业保险、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、农房保险等新型险种;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。
落实国务院《指导意见》,黄毅表示,银监会将采取十条措施,分别为: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;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空间用于小微企业贷款;试点推广小额信贷保证保险;对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实施较低的差额存款准备金率;适度放开小额外保内贷业务;适当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容忍度;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,鼓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或参股融资性担保公司;金融机构延伸网点、下沉服务;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,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;完善金融服务定价管理机制,严格执行信贷“七不准”和收费“四公开”规定。
黄毅同时透露,小微企业贷款已连续4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,今年1~5月份小微企业的贷款增加了1.1万亿元,现有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,约占整个中国信贷市场贷款总量的22%左右。
防范化解金融风险
关于如何防范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的金融风险,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《指导意见》主要从三方面就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出要求。
一是提高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。金融业要深入排查各类金融风险隐患,适时开展压力测试,动态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触发点,及时锁定,及早预警。对已暴露的风险,处置时要稳妥有序,加强疏导,避免因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风险。
二是严密盯防重点领域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、房地产、理财和“两高一剩”行业是当前重点金融风险领域,各金融机构对上述领域的风险要严密盯防,严加防控。除此之外,各金融机构对于跨市场、跨行业经营带来的交叉金融风险以及民间融资、非法集资、国际资本流动等外部风险也要提高警惕。
三是优化信用环境。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础。要加快信用立法,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形成诚信文化,努力塑造“守信激励、失信惩戒”的信用环境,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创造良好外部条件。
相关负责人还强调,金融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,关键是区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不同情况,分门别类地执行差别化政策,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、有市场、有效益的企业,继续给予资金支持,帮助其加快发展;对于产品虽然在国内供大于求,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有销路,有市场的企业,通过各种融资方式支持其跨境投资经营;对于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,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,定向开展并购贷款等方式,促进其实施兼并重组;对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,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、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;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严禁提供任何形式新增融资,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。
对于影子银行风险,杨家才解释,国际上对影子银行最权威的定义是金融稳定理事会给出的定义,这个定义的核心认为影子银行是“游离于金融监管体制之外、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活动”。按照这个定义,影子银行不受监管,只能是一种类金融现象。
将银行理财产品、信托产品称为影子银行,杨家才认为这是市场误读。目前,这两类产品的规模在8万亿元以上,均受到严格的监管。
从信托产品看,信托公司属持牌金融机构,受净资本比例管理办法约束。不管是自有资金信托、信托资金的委托,还是事务性业务信托,均有专门的管理办法对其经营行为进行严格约束。
目前理财产品主要面临三重风险:期限错配风险、杠杆率放大风险、信用转换风险。三重风险分别对应了三道风险防控线。杨家才强调,银监会将继续规范理财产品,让理财产品对接实体企业和项目产品。理财产品只有进入实体企业,才能创造新价值,并能用新创造的价值覆盖成本和风险。